我院第十二期博士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发布时间:2018-11-18

        2018年11月14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第十二期博士论坛于中北校区文科大楼914室举行。本期论坛特邀教育学部高峰计划博士后刘畅博士以“如何打磨问题:一个反复诉说的故事”为主题进行分享指导。

        论文应当如何选题为好,既要保证格局大又要避免“假大空”?刘畅博士以这个诸多博士研究生困惑的问题为开端,以自己的亲身科研经历为例,讲述了她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学前教育博士期间,撰写期刊论文《Group exercise in Chinese preschools in an era of child-centered pedagogy》的故事。

        该论文的选题灵感从何而来?刘畅博士先给大家分享了她分析人类学家Joseph Tobin与他的研究团队2002年在昆明和上海两地的两所幼儿园拍摄的视频脚本时的发现:在当下中国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集体化”的教学活动不断减少。但国内幼儿园却普遍保留着每天做各类“广播体操”的活动环节。这一问题引发了刘畅博士的兴趣,于是她提出了“为什么广播体操始终是中国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课题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挖掘:对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质性研究;广读大量文献,尝试用各种理论对现象进行解释(刘畅博士在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了福柯的身体规训的理论(the discipline of the body)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the carnivalesque),但可惜均无法完全解释“广播体操”的现象);她于2013-2015年间连续参加三次不同学科的国际会议并汇报自己的研究(三次大会依次为美国人类学年会,重构学前教育年会和国际比较教育年会),在这过程中不断打磨研究问题、修改论文写作等。这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与尝试,最终促成了这篇论文的完成,并且成功地刊登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著名期刊《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上。

        叙说故事之后,刘畅博士就“如何选题”和“如何打磨问题”提出了几点真知灼见。

        关于“如何选题”,刘畅博士提了两点建议:1. 问题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2.一个好问题是反复打磨出来的。两点皆强调好课题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关于“如何打磨问题”,刘畅博士根据她与其导师Joseph Tobin接触和学习的经历,总结了三点:1. Read generously,即广泛地阅读文献和理论,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且一定要把研究数据中个体的话语(individual voice)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中,当做是社会话语(social discourse)的一部分来理解分析;2.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3. Give it one more try,即使初期不尽人意,但若反复尝试,必有突破。

        讲座之后,刘畅博士对现场的博士研究生就其举例的论文内容作了进一步介绍。并就几个博士提出的问题,比如质性研究的视频资料收集应当注意些什么,研究素材的筛选,以及质性研究的范式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刘畅博士的叙述生动又幽默,深入浅出的论述赢得了会场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