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教育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16


1031日上午,“青少年科技教育学术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参与科学和理解科学:科学教育的信念、途径与担当”,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学术和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技辅导员,来自上海基础教育的一线教研员、校长,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约400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沙龙并展开了热烈的跨区域研讨。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林利琴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兼学术和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学术和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高潇怡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崔鸿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李秀菊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等代表在线出席沙龙;上海交通大学严晓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教授、赵健副教授、沈甸副教授等线下出席沙龙。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玛丽娜·米尔纳·鲍罗金(Marina Milner-Bolotin)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晶副教授作特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教师教育学院裴新宁教授和教师教育学院符国鹏副教授主持沙龙。

会议伊始,林利琴副理事长、秘书长做了精彩致辞。林秘书长对本次沙龙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今年6月国家颁布《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今天讨论科学教育的责任、使命和担当非常有意义。并强调,科学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更是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与担当。

林利琴秘书长致辞

米尔纳·鲍罗金教授带来了题为《以创新方法促进STEM的拓展:让更多共同体成员面对面和在线参与》的报告。米尔纳·鲍罗金教授介绍了在加拿大教育背景下,由UBC举办的奥林匹克物理竞赛(UBC Physics Olympics)和家庭数学和科学日(UBC Family Math& Science Day)两项STEM活动。并强调,这两项活动的目的并非为了竞争,而是利用这种创新的方式拓展科学,让科学影响到每一个人。

米尔纳·鲍罗金教授作报告,符国鹏老师主持并翻译

朱晶老师带来了题为《科学教育为何以及如何能够促进理解科学的本质》的报告。朱老师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分享了两大主题:科学教育中“促进科学的本质理解”为什么越来越重要?课堂教育的具体实践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朱老师结合多年的追踪研究和生动的案例就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在最后介绍了最近开展的科学教育与社群科学深度融合的项目。

朱晶老师作报告

郑永和教授对两场报告发表精彩评议,认为沙龙呈现了两个高水平的报告,对探讨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发。郑教授指出,现阶段我国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包括了面向大众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和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目标下,要培植科学的土壤,要让更多公民参与科学,理解科学、科学过程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个人和社群的科学素养。

郑永和教授评议

裴新宁教授主持并总结会议,郑太年、赵健、严晓梅等嘉宾讨论


严晓梅博士谈到,科学本质理解通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家如何更有效地参与进来,二是科学家能否把自己认识论层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就此,朱晶老师及几位嘉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郑太年教授对正式和非正式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以整体的观点和系统方法来思考校内外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训练科学思维的机会。

赵健老师结合多年我国学校科学和场馆科学的教育情况,认为科学教育的社会语境与学校课堂语境无论是研究议题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大差异,打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体系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高潇怡老师论述了两场讲座对科学教育的启发,指出,科普活动应面向更多学生,并就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等问题发表见解与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崔鸿老师认为我国科学教师的培养中,科学本质的学习应得到关注,并就职前科学教师培养方法与途径同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裴新宁教授对本次沙龙做总结,并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生相伴,科学教育和科普是科学工作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教育的大力推进需要多方协同、参与和责任担当,高校参与尤为重要;第三,科学教育与普及工作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还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认同、专业认同和制度保障,需要创新和深化对科学教育与普及规律的研究,加强理论建设,建设和完善新时代科学教育教师标准、科学普及工作从业者专业标准。

青少年科技教育学术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