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上海高校间的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推动上海市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25年10月28日,上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召开2025年上海市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交流会议。主任委员丁钢,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以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领导和老师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丁钢主持。

主任委员丁钢主持会议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先梦涵在致辞中表示,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共商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意义深远。她围绕“国优计划”等议题,强调教育硕士的培养应主动承担起夯实基础学科人才根基的重要使命,并期待与会嘉宾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为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先梦涵致辞
经上海师范大学申请、上海市学位办同意,决定调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阎亚军为委员。丁钢宣读调整委员决定,并为阎亚军颁发聘书。
丁钢为阎亚军颁发聘书
为表彰教育硕士优秀管理者,上海市教指委开展上海市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管理工作者评选工作,共有10位老师获得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代蕊华宣读获奖名单,丁钢、代蕊华共同为获奖老师颁发证书。
优秀管理工作者代表领奖
在各高校交流发言环节,各校代表就“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士心以“AI赋能教育硕士培养:‘重教不重学’”为主题,指出在AI技术快速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育模式正从“知识传递”转向“智能协同”。她提出AI应用可能引发深度提问减少、思维能力弱化以及创造力受限等风险,并强调教师应承担起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的责任,成为AI与学习之间的“守护者”。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士心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江丰光分享了AI赋能教育硕士培养的系统做法和成效,涵盖课程模块设置、学创中心资源整合、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成果等多方面。与此同时,介绍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弹性学制及学位申请机制的创新实践,以及教师硕士实习基地建设的最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江丰光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系统阐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培养方案修订的四个原则,即强贡献导向、跨学科融合、前瞻性布局、动态性迭代。进一步介绍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体系的变革与优化方向以及培养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发言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郑建萍从微观层面出发,以“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分享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经验。她指出,学校依托该赛事,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个性化的指导机会,促成了“行动中反思”的学习范式转变。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郑建萍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分享了学校通过本研衔接培养卓越教师的创新路径。华东师范大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了“本研衔接、一体设计,分段考核、整体排序”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新模式,学校建立了覆盖全过程的分段多导师制度,注重养成教育、研究导向、数字素养,致力于培养兼具情怀深厚、专业扎实、实践过硬、研究卓越的未来教育家,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发言
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育实践平台应用、AI技术与教学融合以及教育公平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丁钢在总结中指出,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学形态与师生角色带来的新挑战。他强调,必须筑牢教师专业发展根基,加强师范生对教材教法的掌握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切实提升其专业胜任力。同时,希望各院校之间互相借鉴优秀经验,共同推动上海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