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单元资源 聚焦学科要素 落实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学科联盟政治组活动纪实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08


 2021121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学科联盟政治组,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展主题为“整合单元资源 聚焦学科要素 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展示活动和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线下开展,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周浦中学、东昌中学的教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的教师,以及浦东区教研员。观看政治学科联盟活动线上直播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教师、及浦东区教师等,816人次观看教研直播。

展示课精彩回顾

 12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政治教研组展示了2节教学研究课,展示了两名青年教师的风采,覆盖高一、高二两个学段。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双新”展示工作从9月底正式启动,老师们在百忙之中精心备课,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研究教学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与金融素养的结合点。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磨课,从备课组磨课到教研组磨课,再请专家磨课,反复打磨。授课教师与参与磨课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有极大的收获。在此期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俊老师、浦东新区教研员刘作忠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叶王蓓老师悉心指导。

王露老师开课的内容是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本课是以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由此引出的全民抗疫,以及后疫情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脉络,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助力中国抗疫胜利为总议题展开授课。在总议题之下设置了三个分议题,也就是三个探究活动:利用全民抗击疫情的事件,进一步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透过疫情过后政府促进就业看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疫情过后企业的复工复产探究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

周慧敏老师的课选自必修四《哲学和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周老师共设置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两种扶贫方案的对比,学生针对这个地区的扶贫方案的选择,并陈述理由。第二环节学生探讨为什么这个地方不惜血本选择修路?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第三环节如何提高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利用学生课前采访东昌中学新疆支教的贺老师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自觉性,让学生情感上入脑入心,成为了本课最大的亮点。最后一环节,将教材中的知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展开激烈的课堂讨论。在活动型课堂中,学生完成对价值冲突的思考,明确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落实到行动中,知行合一,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

专家点评

本次教学展示和教研活动的点评专家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孟祥萍老师;浦东新区教研员刘作忠老师;香港大学教授过伟瑜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叶王蓓老师。

孟老师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的课,并认为在“双新”改革背景下可以作为范式向全区推广。孟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语言亲切,与学生积极互动,与学生形成了一个融洽的课堂文化,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两位老师都注重活动型课堂的情境的设置,层层剥开,入脑入心。在议题设置上,层层推进。在教材内容的把握上,挖掘的非常好,并且与学校的金融特色相结合,立体丰满。刘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展示课,都展示了核心素养的导向,落实了活动型课程的要求,见证了两位老师不断成长的经历。同时,刘老师也从三个方面对两位老师提出要求,一是议题设置的序列化。活动型课程需要议题的设置,利用大概念设置总议题,还需要进行分议题的设置,进行活动内容序列化的设计。二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的创设要服务教学内容。三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说理的逻辑,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过老师主要从国际的视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倡导教师要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倡导学生敢讲真话,讲实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叶老师主要对两位老师主要从教学设计环节的设置上进行详细的点评,并从理论的高度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主题微报告

本次活动诚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俊老师为我们作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的主题微报告。史老师的报告主要包含四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活动型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二,教学内容把握和处理的现实意义;第三,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教学内容活动化的探索与创新。

1)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材化向教材内容教学化转型。“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对我们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既是要求,也是路径。

2)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把握和处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把握是处理的必要前提,处理是把握的必然要求。其中,教学内容的把握侧重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关乎教学内容的确定,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处理侧重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学生怎样学才好,怎样学得有效,做到“乐学好教”。教学内容把握和处理,需要我们依据课标、根据学情,联系实际,丰富和创生教材内容,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是成功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工作。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教学议题设置与展开、教学情境创设与利用、教学任务设计与推进、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等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

问题:1.教材逻辑把握欠缺。2.学习活动设计低效。3. 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原因分析:1.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不扎实。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学科逻辑的把握,体现着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2.教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理解不透彻我们一些教师尚处于对活动型学科课程似懂非懂阶段。3.教师的考试评价观尚未转型。传统的思政课考试评价还是侧重于知识的“内容”和记忆的“结果”上。受“分数为王”的教育功利主义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还很难跳出这一桎棝。一些教师在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时,有了“活动”的形,却丢了“学科”的魂。

4)探索与创新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制约因素看,要适势、适标和适情。

 1.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要按照“适势”的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2.从学科知识的维度看,要按照“适标”的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3.从受教育者的维度看,要按照“适情”的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教师教研感悟

本次展示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在专家们和组内老师的指导之下,经过了数次的磨课,试教和教案修改。过程虽是煎熬的,但成长却是喜悦的,让我受益匪浅。教育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存在差距。一方面虽然课堂上我已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课堂氛围做了适当的调整,但预设效果的达成度仍有遗憾。另一方面,本教案的设计仍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师生间互动以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更希望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努力实现在师生的对话中,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王露

这次“双新”教学展示启动后,两位青年教师精心备课,研究教学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与金融素养的结合点。我们组的全体老师全力投入到两位老师的磨课中,展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合作精神,使我深深感动!这次区教学展示活动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学科联盟、区政治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史俊老师,刘作忠老师,叶王蓓老师的精心指导,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打磨,终于呈现了两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让我非常钦佩指导老师认真细致的付出和两位青年教师的巨大潜能。这两节课也是我们政治教研组的区级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故事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一个是“疫情后,上海如何复工复产”的议题,另一个用的是“一个本校语文教师、共产党员在新疆支教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实例,用上海的事例,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好中国故事,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政治上的认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对此,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现场的政治特级教师孟祥萍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给予了精彩的点评,更是对我们课题研究的肯定和鼓励。

这次有816人次观摩直播,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 杨文强

小结

政治学科“双新”展示活动圆满结束了,此次的教研给予了每位老师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执教者在备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双新”背景下活动型课堂的教学转变,感悟到育人方式的悄然改变;观课者在观课中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所有老师在点评与主题微报告中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深化育人理念。“双新”的推进促使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经过本次展示我们收获满满,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撰稿:周慧敏

摄影:宣燕沁

排版:周慧敏

审核:杨文强、叶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