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

作者:发布时间:2020-12-28

活动回顾|“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

 1222日,由上海市教委人事处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联合承办的“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在华大科技园15楼会议室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崔丽娟教授、晨晖学者杨莹、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杨彦平、杨浦区教育学院徳研员戴耀红、徳研员杨岚、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任王洪明、副主任宋美霞、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校长王莉韵、宝山职业技术学校政教主任俞莉娜以及华师大心理学专业硕博士生等40多人现场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寇彧线上参与点评。本次高峰论坛也吸引了200多所学校的关注,直播平台观看人数高达七千多。

合影留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朱梅出席会议并致辞。朱书记深入阐明了“双名工程”对上海市师资培养和教学研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双名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校长和教师,成为推动上海市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引擎。朱书记表示,疫情之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内容,本次高峰论坛旨在交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热点,打造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平台,分享心理名师的教育经验和理念,更好地发挥双名工程名师效应的辐射作用,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朱梅书记会议致辞

杨浦区教育学院徳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戴耀红作了主题为《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报告。戴老师从传统上教师和家长对待“早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尊重青少年情感发展规律,将回避和压制“青春期两性情感”问题改为积极科学引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教师基于人性视角和人本理念的辅导教育原则和方法,以期在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促进青少年的理性觉醒。

戴耀红老师报告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李晓茹作了主题为《尊重生命本源与现实问题解决》报告。她指出“冲突与矛盾一直是青春的主旋律”,并从脑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自我概念蓬勃发展与自律性差相矛盾、向往激情生活与束缚外部环境相冲突、家长期望和个性需求相悖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进而提出了教育应该遵循发展规律,尊重成长需求,达到提高青少年应对能力、促进青少年理性觉醒的目的。

李晓茹老师报告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研员杨岚德作了《却顾所来径,青春伴我行——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主题报告。她表示在以往教学研究中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可以影响青少年爱情观的建立。为此,她和团队探索了如何将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融入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一是研究内容的可联性,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二是研究教材的可教性,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境界;三是研究学生的可学性,驱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

杨岚德研员报告

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政教主任俞莉娜作了主题为《“青”听“春”语,探索教育一体化》报告,重点探讨了当前探索青春期教育一体化,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完善的必要性,分享了她在青春期教育主题调研中发现的不足和思考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孩子们需要平等倾听、换位思考、懂他们语言的青春期教育。作为教师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不断学习和思考,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俞莉娜老师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寇彧对四位老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四位老师具备充盈丰富的心理资源,在“四有好老师”方面做的非常优秀。另外,时代和社会变化对青春期教育和人生价值观引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相应的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最后,她提出我国传统教育中往往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而实际上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为此老师要转变理念,重视对孩子的情感疏导,使情感成为认知发展和人生成长的动力。

寇彧教授发言

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任王洪明作了主题为《班主任心理辅导:框架与实施》报告。他从班主任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起,指出心理学是另一种教育思路,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心理学家对问题行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王主任认为,班主任需要转变身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最后王主任定义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内容、实施路径和策略技术。

王洪明老师报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心理学博士后杨彦平作了《后疫情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与学校教育》的主题报告。他分享了研究发现的学生后疫情时期面对的适应问题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危机评估面临的困境,展示了疫情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调查数据,发现学生总体上还是适应常态化防疫背景下的校园学习的。随后,杨博士还分析了疫情后个体心理适应产生差异的原因和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措施。

杨彦平教师报告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宋美霞作了《应对学业压力,助力学生成长》主题报告。宋老师介绍了如何通过表达性艺术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压力,结合脑科学研究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过度压力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应对压力的八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调整自我,正视学业压力。

宋美霞老师报告

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书记兼校长、上海市思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莉韵作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主题报告。王校长提出要通过思政课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于对孩子自身实际和素质提高;二是创设良好课堂环境,通过情感的、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认同思政教育内容;三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让孩子在体验当中成为受人欢迎的社会人;四是通过激发学生自我投入、自我参与来形成良好品德,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最终上升为道德认识。

王莉韵老师报告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对下半场四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近四十年来人们情感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以人格成长和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性教育需要尽早开展,为此还有大量细致工作要做;同时他表示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各方力量整合、融合、耦合的格局。此外,他强调了数据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方案。最后他提出“如果青少年不幸福,世界未来也不会幸福,在后疫情时代,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要,需要各位同仁一起努力。”

孙时进老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