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 | 第四届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评选结果出炉

作者:发布时间:2023-10-31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李吉林教育专项基金”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于20235月正式启动第四届项目评选活动,总计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校长(园长)的踊跃申报。

本届申报者所在学段分布广泛,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所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科学、道德与法治、美术、信息技术、体育及音乐。申报者中特级教师17名,正高级教师12名,多人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多人事迹曾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全国主流媒体报道。“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还得到了来自高等院校、省级教育厅、基础教育学校等专家、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次项目评选活动推荐了很多优秀教师,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由于名额的限制,很多优秀教师遗憾未能入选,在此敬请大家的谅解,期待大家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李吉林教育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对所有申报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认真审核,经专家反复讨论,决定5位教师入选“第四届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现将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如对评选结果有异议,请于117日前将意见反馈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李吉林教育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1-62231330

邮箱:lijilin@cte.ecn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邮编:200062


第四届“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

五位入选教师公示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列)


姓名

工作单位

王海霞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张琦

上海市实验学校

赵明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彭建

四川省简阳中学

葛敏辉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第四届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

入选教师简介


王海霞

王海霞,女,19688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邯郸人,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书记、校长,兼任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校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34年。河北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创新教育先进工作者,海淀区三八红旗手,海淀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任新学校研究会常务理事,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荣誉副院长,海淀区初中教育专家组成员,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从教34年,走过7所学校,王海霞老师做过四所学校的书记校长。深入研究薄弱学校困境,她带领濒临倒闭的薄弱校起死回生,进而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也曾带领一校三地的集团校实现新的飞跃,使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创校校长,传承北京十一学校教改成果,结合龙樾特点,致力于“最专业的初中教育”和“青春期成长”研究,从全景式教育视角提出把学校建成“未来小镇”,成为风格独特、深受学生喜爱的学校。同时,学校也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等,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2035学校行”全国10所学校之首站。近期,还承办了新学校研究会“2023青春期成长年会”,推动近千名教育同行携手凝聚智慧,共同呵护青少年成长。她多次承担教育主管部门国培计划和多项公益援助项目,赴青海格尔木、贵州遵义、内蒙古等多个地区送教下乡。传播十一理念,传递海淀声音,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琦

张琦,女,19766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人,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主任、党委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兼职教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27年。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首批双名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展评一等奖、上海市中小学调查研究方法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二十余年,张琦老师形成了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优化、注重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她先后主持二十多项市、区级课题,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教育专著有《优化思维 激发潜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性实践》。她曾参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参与上海市空中课堂和“名师面对面”的授课工作,目前任上海市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编制业务指导专家,并参与了上海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之“早期识别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等项目。近年来,不仅通过集团带教、成立浦东新区名师基地、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还积极组织并投身公益项目,与贵州等地的教师结对帮扶,为教育发展助力。


赵明

赵明,男,19741月出生,河南息县人,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教研处主任,从事基础教育28年。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原名师、中原英才计划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育对象,省优秀教师、省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名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省优质课大赛及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市政协委员、息县德艺双馨教师。

赵明老师在教学中博采众长、上下求索、不断提取、提炼和提升,既执着于自己的学科又超越着自己的学科,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省化学奥赛取得优异成绩,并荣获“河南省优秀辅导教师”奖。2018年获得河南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先后主持和参与6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省重点项目“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获省教学研究项目一等奖;研究成果《化学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与研究》和《STEAM理念下“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分别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赵明老师秉承“心因积疑而起悟,学因渐博而相通”“勿以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的科研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境教育”思想和“STEAM教育”理念的校本化融合,践行“教师的眼界就是课程的边界、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强调教学应从生活情境走进学科、再从学科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他积极发挥“中原名师”辐射引领作用,指导多位教师获得省市优质课一等奖,带动市县域内100多位中学教师走上专业发展道路,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赵明老师的人生态度信条,“叶不慕花容,叶自有叶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他对教育的情怀。“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交给学生,把最有意义的成果分享给同事”是他的教育人生追求。


彭建

彭建,男,1982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九江人,四川省简阳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16年。四川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优秀团干部、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基层科协先进个人、成都市科普人物。由于教学教育业绩突出,他连续两年获得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记功”表彰。

在教学方面,彭建老师追求用激情的生命演绎精彩的课堂,用跳跃的文字叩开学生的心扉,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在教研上,他勤于钻研学习,注重落实提炼,在上海、山东等地执教国家级、省市公开课20节,并获全国、省市赛课一等奖,在全国核心、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60余篇;在德育方面,他秉持“身心健康第一,情商第二,学习能力第三”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创新,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秀;在管理方面,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强基计划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奋进,指导学生获得国际金奖1项,科技创新大赛国家级奖10余项,省市级奖百余项,同时为学校赢得10余项国家、省级集体荣誉。

 “甘将心血化红雨,润出桃花一片红。”彭建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常年坚持行走在文学与科创的道路上,进行德育与智育的创新性工作,赤心一片,无悔担当。



葛敏辉

葛敏辉,男,19829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东阳人,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24年。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先后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长三角地区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青年英才奖、金华市名师等荣誉称号,2022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他从教至今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研究与实践创新。他坚持“让每一位学生自主生长”的教育理念,倡导将儿童完整生命的蓬勃生长作为教育最美好的愿景。创生“生长教育”的办学样态,形成生长型课堂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范式,探索出一条提质增效的育人路径。他曾获得第十四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比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3次。在“千课万人”“成长课堂”等全国大型研讨会上执教展示课或报告讲学50 余次,其中《平移》一课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主持省级以上课题9项,2021年课题《概念构图撬动教学深度变革的实践研究》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获得省级以上成果七项,其中6个省级科研成果获浙江省一等奖、二等奖等。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专著《为生长而教——小学数学教学新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教学研究》《概念构图:指向深度理解的数学课堂探索》。他领衔浙派名校长工作室、东阳市名师工作室,孵化培育了一大批名师;他充分利用教育共同体平台带动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他始终以螺丝钉精神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人生抱负,立足基层岗位、开拓进取,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而健康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