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21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简称“双名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开展2025年暑期集中研修活动。作为教育部“双名计划”的重要实施载体,基地自设立以来,始终紧密对接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教育资源和学术优势,持续探索卓越教师培养创新模式,致力于为参训名师学员构建系统化、高水平的示范性培养平台。
课程学习版块
专业研习:从数据思维到AI赋能
《教育研究工具与技术应用》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朱雁副教授讲授,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与案例分析,助力名师学员掌握前沿统计方法,赋能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内容涵盖从基础的描述性统计、相关量数指标等核心概念,到复杂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构建,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通过引入“不同办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典型案例,引导学员将抽象的统计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学员不仅系统学习了统计原理,更通过实操演练掌握了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场景的关键技能,提升了教育研究能力,让学员们学会用实证数据支撑教育决策,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与教育创新。


朱雁讲授《教育研究工具与技术应用》
为帮助学员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本次集中学习特别开设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工程师姜冰倩、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陈闹和付冠峰三位老师分别为学员们带来了三节理论与互动紧密结合的精彩课堂。
姜冰倩以《AIGC赋能教师工作的N种方式》为题,从定义切入,讲授提示词技巧后,展示AI如何快速生成教案、PPT、交互卡片及插画等教学资源,最后用“扣子”平台演示如何构建“高考招生问答助手”智能体,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智能化服务要求。姜冰倩的讲授为名师学员高效运用AI工具重构人机协同工作流提供了实用指南。


姜冰倩讲授《AIGC赋能教师工作的N种方式》
陈闹主讲《AI工具探索应用》,用生活化故事解释AI核心概念,课程围绕认识AI、AI工具及应用展开,强调教师须具备“AI思维、整合能力、提示写作与批判判断”四项素养。他提出教学中引入AI为“第三主体”,通过迭代提示与工具组合提升效率、规避风险,最终构建“教师价值引领、学生意义建构、AI高阶支持”的课堂新生态。


陈闹讲授《AI工具探索应用》
付冠峰聚焦《AI制作教学资源》,提出“角色—背景—任务—要求”四要素框架,现场演示用AI工具快速生成教辅工具,并辅以“智能体+教案”二次精调解决内容空洞、插图失配等常见问题;指导学员制作教学交互网页及趣味视频。他指出AI思维、整合力、引导力与判断力是AI时代的四大核心能力,教师应把AI视为“高阶橡皮泥”,通过迭代提示与人工把关融合学科深度与AI效率,最终实现“1+1>2”的教学创新。


付冠峰讲授《AI制作教学资源》
身心修炼:正念冥想与自我关怀
作为本次集中学习的特色课程,基地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优质资源,邀请陶洁老师带领学员们开展正念训练,探寻身心修炼与自我关怀的有效途径,助力其职业发展。陶洁介绍正念冥想的科学背景,阐释正念并非让教师追求绝对的平静,而是借助对当下身心状态的温柔觉察,提升课堂专注力与情绪管理能力。课程聚焦“自我关怀”,引导学员们将教学工作中出现的自我批评转化为自我关怀,学会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善待自己。课程的开设让学员亲身体验专注当下、觉察身心、不评判的态度,自觉开启自我关怀之旅,更为其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双名计划”名师学员参加正念冥想课程
外出参访活动
溯文明之根,探育人之新。 本次研修参访活动聚焦“文化溯源与教育创新”双维脉络,名师学员们通过沉浸式参访,在历史传承中夯实教育根基,于前沿实践中激发变革思维。
文化溯源:从校史传承到中华文明
为更好涵咏光华精神、了解华东师大校史,名师学员们先后参观了“爱国爱群——光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档案文献展”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在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展陈中,学员们深切感受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感悟光华大学“光我中华”的信仰、教育救国理想及校训精神。随后,在校史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溯源大夏、光华办学渊源,了解学校从创建到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历程,体悟“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
“双名计划”名师学员
集中学习期间,基地组织学员赴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文化学习,透过千年文物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重点参观学习青铜、雕塑、玉器、陶瓷及货币五大展厅。青铜器展现商周至秦汉礼乐文明;雕塑呈现艺术风格演变;玉器从良渚文化溯源,诠释“君子比德于玉”理念;陶瓷以宋代名窑为代表体现巅峰成就;货币勾勒历代体系演进。学员们透过珍贵的文物史料,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深化了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认知。
“双名计划”名师学员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
教育创新:行知理念与未来学习空间
怀揣对教育本真的溯源之思,基地组织学员赴上海市行知中学开展参访调研,深入领略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有着86年深厚底蕴名校的独特魅力,探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生命力。调研期间,行知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沈伟向学员们介绍了学校秉承“行知合一”理念,构建四大生态育人体系,通过分层分类课程、竞赛强基等培养拔尖人才,以“一轴八案”定制成长路径,依托“行知家长学堂”强化家校共育,真正实现英才培养。随后,学员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校史馆),深入理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理念的传承,并实地考察了位于陶行知生活教育实验基地的陶艺工坊、无人机实验室、版画教室、智能制造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创新实验室等特色创新空间,感受其在劳动、美育、科技教育上的实践成果。此次参访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进一步拓宽了教师教育视野,助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也为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双名计划”名师学员参访上海市行知中学
在深度学习AI系列课程后,基地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在智能教育研究实践领域的扎实基础和卓越成果,组织学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元宇宙未来学习空间开展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一场指向教育核心的重构革命,感受技术浪潮下教育形态的大胆探索。学员逐一体验虚拟仿真学习空间、教育元宇宙未来课堂和小花狮数智学伴等场景后,深入探讨如何借助高精度虚拟环境突破物理限制,重构实践教学;如何依托AI技术,优化教学策略与个性化学习,重构课堂互动与效率;如何使用数智学伴,使其融入学习流程,重构支持模式与体验等现实教学问题。进一步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链,为教师转型及破解教育矛盾提供前瞻性方案。


“双名计划”名师学员参观元宇宙未来学习空间
公众号: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
学院网站:https://cte.ecnu.edu.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