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教师“动手”讲教育 华师大创新课堂育师德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21

        2018年5月15日下午,紧锣密鼓筹办了数周的装置艺术微展会在教师教育学院楼正式开展。本次活动由教师教育学院主办,2017级语文硕士班承办,既是一堂专业课工作坊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区培民老师十几年来教师“文化化”探索之路的又一次尝试。展会现场由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蒋瑾老师主持,前来参观、指导的领导有:学生工作部党委副书记朱文佳老师、学院党总支书记万明霞老师和教育学部团委书记白雪源老师。同时,中新社、青年网、新民晚报、东方网和上海教育新闻网的记者朋友们也都闻讯赶到了现场。

        首先,一段涵容了活动理念、微缩了展品制作细节的精美视频带领在场师生与媒体朋友进入了文化与艺术的氛围,主持人蒋瑾老师以国际教育前沿中“通过设计来促进理解”的理念对展会的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接着万明霞书记致辞。万老师对这次展会的顺利举办表达感谢和感动,十分肯定“以文化人”的积极实践,期待同学们的文化化育和他们自我文化心理模式的更新,并宣布展会正式开始。

图为万明霞书记致辞


图为主持人蒋瑾老师开场介绍

由此,每组代表依次进行展品介绍及创作理念的分享。

第一组 《学路魔方》

设计者:林书婷 李佳佳

        不同的平面代表不同的故事:第一面——初见。两个小脚印一步步向前,恰如初见华师大的我们;第二面——相逢。各地的学子相逢在华师大的校园里,学子们又和各种知识文化相逢在在课程中。第三面——会面。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逐渐与教育的真知会面。第四面:归期。经历了学习的起起伏伏,我们会归向何处呢?下一阶段,我们又在哪里开始呢?

第二组 《莘》

设计者: 周佳 周也  薛维洁  赵瑞萍

心、船、钟、花、鸟,这五个要素虽在形式层面割裂,却在内核层面交融。心,代表个体生命。航程中时光流淌,分水岭经验留下一个个时钟的印记。各个文化化过程后,痛苦或欢愉的,肉质(先天)和铁质(后天)中和为木质(完人)。心,伸展出花枝,朝各个方向生长、怒放,代表多样的志趣和理想。一只鸟被吸引停留。这是两颗心灵的相遇,对话正在发生。


第三组 《架构》

设计者:顾佳  夏蓓    夏晨玫   吕义婷

        外部的白色钢丝象征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内部的棉花散发柔和的暖光与怡人的香味,象征教师的人文情怀及由此带来的春风化雨般的课堂。在魅力课堂和人文情怀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做一位既可信又可爱、扮演多样角色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组《在·觅·生》

设计者:沙伊露、李梦欣、廖小艳、哈力米热、李湘甜

        装置内部四个组件从上至下依次象征着“合作”“终身学习”“独立”和“爱”,这是当代人生活必需的要素,也渗透了制作者们的个体生命历程、性格性情以及职业理想。在灯光的投射下四个组件凝集成“生”字,“学生”“生命”“生活”“生成”……这是我们对于教师职业与人格信念的关照。别具匠心的荧光元素也渗透了对语文、对职业、对生命的深层理解。



第五组《迷·梦》

设计者:娜仁 吕思萱 俞颖艳 杜静雯 王家璇

        总体设计理念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着重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真实内心感受,致力于设计一个具有个性的,真正观照学生内心世界和体现新教学特质的装置艺术品。整合了学生的过去生命体验、未来的理想信念、个人的兴趣特长等等多种要素,突出了现代课程观念下的学生观、教师观。


第六组《灵魂多面体》

设计者:沈银银 邱芳菲 刘洋洋 潘舒旻 范煜

        作品是由六个不同的平面组成的立方体,前五面代表每一位组员独特的教育学习经历,第六面代表理想信念所带来的对教育无限量的期盼及未来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当我们交汇时,平面图形变成了几何立体,也代表着我们共同选择语文教育,汇聚成了同一个点,实现了我们的相遇、接合。对于语文教育,我们有共同的期待与愿景,又有不同的路径与方式。


第七组《心路·新路》

设计者:李皖宣  佟瑶  周桂红  卢珂  沈海霞

        左侧代表素质教育,学生从书本的镜子中认识自己。右侧代表应试教育,把学生原本的鲜活生命摧残成残枝败叶。中间的路标下,无数条道路在此出发,通向不同的远方。教育之路,最终都要通向学生的心灵;教育之路,永远值得不断追寻不断创新。这便是需要我们上下求索的心路与新路。



        最后,展会总顾问区培民老师强调,“教育要培养与机器不一样的人”,希望学生们未来能将春风化雨般的文化和审美教育带入一线课堂,将个人的自省与寻觅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