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 | 传统文化教育中日对话

作者:发布时间:2019-09-24

  2019年9月17日下午,“传统文化教育中日对话”学术交流活动在文科大楼1306室顺利举行。本次教育论坛由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教授主持,系教师教育学院思政、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方向联合举办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来上海顺访的日本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代表人物、日本和文化教育学会会长中村哲教授,分享他的传统文化教育观以及他所研究和开发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还邀请了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毛毅静副教授、上海市杨浦区少年宫“非遗”课程负责人颜慧珍老师、南京晓庄学院艺术系饶丹博士分享各自研究和推进的传统文化课程,《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编辑部谢晓英老师则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各层面推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

  参与对话的有教师教育学院多个学科方向的老师:数学方向的徐斌艳教授、语文方向的张心科教授、英语方向的郭宝仙副教授、历史方向的李月琴副教授等。与会的学生大约40多人,主要来自思政、语文、英语、历史四个学科方向,还有其他院系的师生。

  沈晓敏致辞。沈晓敏首先援引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拥有璀璨文明的亚洲在19世纪遭受西方列侵入之后,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自19世纪后半期国学和西学的地位之争,在中日两国均延续了一百多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两国国力的上升,21世纪初中日两国相继提出文化立国的方略,大力推进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传统文化教育。沈晓敏从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出发,说明这次会议的意义,并提出5个问题希望与会者共同探讨。

  (1)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2)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具有跨时代和国界的持久的影响力?(3)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和传播新文化?(4)如何挖掘和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发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课程?(5)我们从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借鉴什么?

  中村哲报告。中村哲的报告题为“全球文化的传统文化教材开发——以‘漂洋’全球的鲤鱼旗为例”,他首先阐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和研究方法论,他认为为克服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相互对立的困境,传统文化教育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去发现具有国际性的文化价值,内含具有国际性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跨越国界的共感。并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将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去创造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他以日本儿童节的象征物鲤鱼旗为例,介绍他如何在鲤鱼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中发现了国际性——鲤鱼旗在海外的流传、鲤鱼旗被作为国际友谊的信物与国际和平的象征物等。最后介绍了以鲤鱼旗为课程资源构建的传统文化课程,展现了鲤鱼旗在一些日本人的推动下,在法国等一些国家飘扬的情景。

  毛毅静报告。毛毅静作了题为“为什么要重视艺术学科的统整——以附小‘二十四节气’统整课程为例”的报告。她首先讲述了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学科统整的模式,包括“重要观念”—“经验与知识的反省、想象、思考”—“主题性探究”—“自我、社会、多元文化的整体性思考”过程。随后她介绍了自己主持开发、与华东师大附小合作实践的“二十四节气”统整课程以及着眼于培养艺术综合能力的艺术学科统整课程的推广情况。

  谢晓英报告。谢晓英主要介绍了上海市近5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状况,包括国家和市级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区级层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并展现了上海市传统文化教育的标志性成果。  颜慧珍报告。颜慧珍作了题为 “‘非遗’传承课程构建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介绍了杨浦区少年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项目”的推广情况。她指出,当前“非遗”课程存在以静态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传授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问题,“非遗”课程应重视“非遗”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应关注以声音、形象、技艺作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的“活”的文化特征。最后她分享了“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这一区本课程的架构以及“上海老城厢文化空间探秘”这一单元的内容架构与实践。

  饶丹报告。饶丹作了题为 “基于中国线性美学理念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的思路”的报告。她首先回顾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线’的演绎与流变。随后提出了基于我国线性美学理念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的思路。

  围绕上述报告,教师教育学院的师生们交流了各自的感想和疑问,尤其是对日本学者在世界各国成功推广鲤鱼旗文化的做法,以及他为此所做的研究和课程设计,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国内学者和实践者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开发所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也使与会师生深受震动和启发。这次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教育学院文科类学科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带来值得借鉴的不一样的观念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