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工作室启动仪式纪要

作者:发布时间:2019-03-12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体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大培养名优骨干教师力度”的宗旨,上海市“立德树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共同组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工作室。2018年2月,在全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招募了首批学员。3月6日下午,HPM工作室启动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汪晓勤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黄华老师、姚剑强老师,晋元高级中学王华老师、复旦附中李秋明老师和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宋庆龄学校陈双双老师等HPM工作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工作室学员出席,启动仪式由教师教育学院邹佳晨老师主持。

图1 HPM工作室启动仪式

       开幕式之后,各位专家委员会委员与学员们进行了交流。黄华老师认为HPM工作室的成立将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帮助数学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陈双双老师强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播数学文化,注重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李秋明老师提到HPM更好地追溯了知识的来源,教师可以将数学史作为教学资源。王华老师认为HPM发掘出数学的价值,强调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加强数学课堂的人文性与趣味性。姚剑强老师提到了工作室对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鼓励工作室的学员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图2 专家委员会委员与学员交流

接着,汪晓勤老师作了题为“HPM课例研究:方法、流程与价值”的学术报告,向学员们介绍了HPM工作室成立的背景、国际上HPM的起源和发展、HPM领域的研究课题、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与数学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HPM课例开发的流程和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并用“五个一”来总结和展望,即“一个研究领域,一种教学视角,一条专业进路,一批教学案例,一个学习共同体”。

图3 汪晓勤老师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后,按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进行了分组研讨交流。

高中学段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总结开学第一周开展的课例活动“线面垂直”与“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并展望了本学期之后将要开展的活动。初中学段的老师们研讨了两个课例,上海师大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的顾海萍老师分享了“邻补角、对顶角”的教学设计,从如何测量墙角线的夹角问题入手,展开对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的教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张静老师带来了“有理数的乘法(1)”的教学设计初稿,经过研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拟将法国大作家司汤达(1783~1842)小时候学习“负负得正”的故事作为引入,呈现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1908~1992)的“债务模型”。小学学段的老师们对接下来将要开展的课例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

图4 高中、初中、小学学段分组研讨交流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工作室的成立,预示着HPM会继续在中国这片具有深厚底蕴和教育情怀的沃土上更快速、高效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中国特色的HPM理论与实践应该努力扎根上海、争取辐射全国、期待走向世界,为构建中国数学教育理论贡献一份力量!

图5 HPM工作室启动仪式合影


                                                                                                                   文字:王  鑫

                                                                                                   摄影:周天婷

                                                                                          排版:丁倩文

陈晏蓉

                                                                                                       校对:沈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