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法学院联合主办的中日法治教育交流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主要由沈晓敏教授主持策划,参加者有:日本上越教育大学副校长梅野正信教授为首的来自日本5所大学和韩国1所大学的“东亚法规范教育研究”项目组成员及研究生共17人,担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下法治教育专册主编的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还有西南大学法学院的张新民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和法学院的师生。此外,来自华东师大四附中、桃浦中学等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共计60余人。
9月21日为“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中外教师一同走进上海中小学课堂,分别观摩了由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陈骁炯老师执教的《如何让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桃浦中学王瑾老师执教的《由垃圾站搬迁争议引发的法律思考》两节课。作为中日韩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比较研究对象,沈晓敏教授对这两节课的选材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指点,法学院任海涛副教授对两节课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了点拨。日韩专家对两节课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课后评价和后续学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2日,“东亚地区法治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主题的法治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510报告厅顺利召开。此次论坛聚焦中小学法治课程与教学,通过比较东亚地区法治课程、教材与教学实践模式的异同,交流法治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探讨东亚地区中小学法治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模式的发展方向。作为活动的主持人和全程参与者,沈晓敏教授同她的学生一起记录整理了活动全过程。
一、七宝明强小学会场
21日上午,中日韩专家以及同行学生一同走进上海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观摩由陈骁炯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是《如何让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该课是以“共享单车”为题材,结合《品德与社会》(上海科教版)五年级《倡导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法治教育的教学实验研究。该课从共享单车的押金问题切入,帮助学生从法律角度认识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及三方在共享单车问题中各自的权责,辨别单车使用的不法行为,思考共享单车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中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对摩拜单车取消押金的合理与否发表看法
▲日韩专家观察学生讨论
▲《如何让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板书
课后,中外的专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日韩专家对明强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思维表示敬佩,并向执教者询问了一系列问题,如消费者立场的着重点、两次小组学习的用意、教学准备遭遇的困难等问题,并兴致盎然地表达了各自对后续学习的建议。
▲中外的专家与明强老师们合影
二、桃浦中学会场
下午,中外师生一行来到桃浦中学,首先参观了校园里的法治文化走廊,以及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小小法律通等法治教育专用教室等,深切感受桃浦中学坚持法治教育20年的执着与成就,日韩专家对此深表敬意。
▲桃浦中学的学生在模拟庭审现场
之后,来宾观摩桃浦中学王瑾老师执教的一节高二思想政治课,主题为《由垃圾站搬迁争议引发的法律思考》,这节课为该主题的第四课时,教师以垃圾站搬迁引发的争议为教学材料,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高二第二学期拓展部分《学习政治参与》关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容和第二课《国家机构 服务人民》关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容,设计了这一学习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两项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附近垃圾中转站迁移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法律途径,表达并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和“依法行政”、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 课堂上学生分成居民组、政府组和专家组,在小组讨论后,展开对话和协商
课后,一行人来到会议室,就本次课堂的教学情况以及中日法治教育比较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对于教学一开始播放的学生采访校长的视频(作为镇人大代表的校长讲述垃圾站搬迁的居民诉求与相关部门不搬迁的理由),日本专家首先表示赞赏。随后,日韩专家围绕课堂学习重心、课后评价以及对该主题教学进行更有意义的拓展以推进学生立法意识的形成等,畅谈了各自的想法,展开了非常专业的讨论。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下法治教育专册主编、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对学校的法治文化环境和法治特色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桃浦中学从环境创设到课程教学设计的做法应该辐射出去,惠及更多学生群体。陈教授认为这节课普及了行政程序的观念,并体现了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这点尤其可贵。
▲夏青校长介绍桃浦中学20年法治教育历程
中外的专家进行课堂教学研讨
▲中外的专家与桃浦中学老师们
三、华东师大理科大楼会场
9月22日,以“东亚地区法治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主题的中日法治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510报告厅顺利召开。此次论坛,聚焦中小学法治课程与教学,从培养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提高公民责权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的角度,比较东亚地区法治课程、教材与教学实践模式的异同,交流法治教育研究主题和方法,探讨东亚地区中小学法治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模式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学院周彬院长致辞
上午的会议首先由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致辞,沈晓敏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者陈大文教授的报告以“中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新进展与新教材”为题,从课程目标定位、设置原则、课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材编写,并提出加大法治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分量,创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教育新模式的建议。
▲陈大文做报告
接着梅野正信教授围绕“日本运用判决书开展的法规范教育”这一主题,首先介绍了1990年代以来日本“法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其对日本法教育政策和法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随后介绍了他所主持的一项法规范教育研究课题,以及他所提倡的运用判决书开展法规范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活用判决书中法院已认定的事实、判断及判断理由,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上越教育大学梅野正信做报告
兵库教育大学准教授福田喜彦做了题为“东亚地区法规范教育模式的构建”的报告,介绍了日本关于法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分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法治教育》(读本)的特色,从中找出与日本的法规范教育存在的共通之处,对东亚法规范教育模式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兵库教育大学福田喜彦做报告
冈山大学教授桑原敏典的报告题为“基于儿童发展阶段的法教育方法”,他介绍了他和合作伙伴开展的一项关于小学生法律认知的调查研究成果,提出应从低学段开始进行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法教育。
▲冈山大学桑原敏典做报告
井上奈穗在关于“法规范教育在日本小学社会科中的实践探索”的报告中,以小学六年级“宪法与我们的生活-由自来水供应问题引发对生存权的思考”这一研究课为例,介绍小学开展“法规范”学习的教学实践及其教学研究方法。日本有关法教育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入细致的教学实践研究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鸣门教育大学井上奈穗做报告
▲华东师大法学院李帅围绕上午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提问
下午的报告由法学院张惠虹教授主持。首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海涛副教授在题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学科渗透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探索”的发言中,向与会人员展现了上海中小学探索的法治教育实践模式。
▲华东师大法学院党委书记张惠虹主持下午的论坛
▲华东师大法学院任海涛做报告
教育系黄向阳副教授引用校园欺凌案例,阐述了法治与教育的伦理取向,主张相比报应性正义伦理和修复性正义伦理,关怀伦理不但给校园欺凌干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还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涉及面小、有效而廉价的、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欺凌干预对策。
▲ 华东师大教育系黄向阳做报告
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教授做了题为“中日法治教育的异同及共研东亚法治教育体系的可能性”的报告,在报告中,沈晓敏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国体、法律制度和教育上的差异,同时发现两国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共通之处,提出为进行中日韩法治教育比较研究,共研共建东亚法治教育模式,今后所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开发学习材料(题材),追求有深度的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的跨国比较研究。通过共研共建东亚法治教育模式,来培养能合作解决共同问题、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公民。
▲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做报告
此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中外报告引发现场热烈的讨论和观点的碰撞,令论坛的时间一再延长。
▲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回应关于法治教育效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