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新”化学教学转型主题活动在二附中成功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15



从今年9月起,上海市高一年级所有学科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简称“双新”)。 高中阶段的“双新”是一项系统化的改革举措,凸显新时期对学科育人的要求,提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和评价转型;鼓励老师们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探索“双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20211019日,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联合开展高中化学“双新”课堂教学转型主题活动。

活动由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化学教育博士生导师王祖浩教授主持,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迟少辉副教授、二附中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华东师大化学教育方向的实习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近40多人参加了此次线下的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双新”推进教学展示、现场评课研讨、理论深化三个环节,师生通过现场观课、研讨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了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探索。


一、“双新”推进的教学展示——从原电池到新型化学电源

华东师大二附中化学教研组精心筹划、准备,由青年骨干教师赵子明老师执教的《从原电池到新型化学电源》主题公开课,以“原电池工作原理”为主线精心设计,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以“从实验室到生活中”“从一次性到可循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三部分为主要环节,分别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体验由模型转化为产品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单液原电池、一次电池的局限性,提出改进方案,引出锂离子电池;从锂离子电池的微观结构、工作原理、充放电过程进行了细致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课的结尾,赵老师以中国企业“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发布会的视频作为背景,将化学原电池与当今实际生活中的产品联系,升华了化学学科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1 赵子明老师授课


2 学生课堂讨论


二、“双新”课堂内涵阐释——经验分享与评课研讨

研讨活动由王祖浩教授主持。赵子明老师分享了在“双新”教学背景下课时目标设计、重难点选择、教学内容组织等思考,介绍了课的设计思路,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赵老师认为,化学电源主题课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未来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背景下,未来工业发展将涉及到的观念重塑、价值重估、产业重构及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生活影响,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知识的社会应用,即如何将学科概念、原理、模型转化为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树立为国家发展积极贡献个人智慧的意识。


3 现场评课研讨


二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施华老师、郑瑾老师、李环宇老师及组内多位青年教师,华东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洪燕芬校长,分别进行了点评。老师们一致认为,赵老师的课从原电池知识的复习起步,通过问题引导逐步提高思维水平,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语言清晰,逻辑严密,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和未来社会发展,吸引教师与学生沉浸其中。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凸显“双新”导向的公开课。


4 参会老师点评


三、“双新”教学本质提炼——强化学科育人目标落实

迟少辉副教授从这节课的教学中获得不少感触,她认为“双新”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关键是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单纯的知识增长和习题演练并不能为学习者带来能力的提升,尤其要重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探究等活动。学生思维的原动力来源于问题,教学应以问题设计为着力点,引导解决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教师要结合实例积极展示化学学科价值,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是学生为未来社会生活准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应关注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


5 王祖浩教授发言


王祖浩教授对本次课堂教学和深入研讨的过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并对“双新”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双新”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新的认识:一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知识,能力培养必须融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发挥知识的教育功能,不能仅用简单的书面训练方式完成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教师应深入研究如何统一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的关系,对资优生群体而言,教师可适当提前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尤其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三是结合真实情境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既能展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又能体现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情境素材的选取要注意适切性。四是单元教学的设计要贯通核心知识,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关注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经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撰稿  陈金玉、朱娅、邵川华